編者按:
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中新網中國新觀察欄目推出“大國強鏈”系列報道,為供應鏈變革與產業安全發展凝聚各方智慧。
【大國強鏈】沈建光: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 中國需加快產業數字化轉型
中新網12月6日電(中新財經記者 吳濤)“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對于加快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維護國家產業安全,都極其重要。”
近日,京東集團首席經濟學家、京東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沈建光接受中新網中國新觀察欄目專訪時稱,中國擁有產業門類齊全、超大國內市場的雙重優勢,但在全球存在斷鏈風險的同時,也要居安思危,加快提升“雙鏈”的韌性和安全水平。
提升“雙鏈”的韌性和安全,需加快產業數字化轉型
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之際,沈建光認為,“當前我國平臺經濟和數字經濟發展已經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進一步解決數字技術‘卡脖子’問題,加快產業數字化轉型,完善平臺經濟數字經濟治理水平,是我國在數字化浪潮中彎道超車、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中搶占有利地位的重要途徑。”
他指出,在數字產業化方面,根據國家“十四五”規劃,引導平臺企業、科技企業積極推進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等數字技術的研發、應用和推廣,并利用中國產業門類全、市場規模大、場景多元化的優勢,積極推進這些技術的產業化發展。
在產業數字化方面,根據國家數字經濟“十四五”規劃,通過重大工程引領,積極推進智慧農業及水利、工業數字化和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傳新發展、商務數字化、智慧物流、金融數字化、能源行業數字化轉型,積極推進數字產業園區、數字產業集群建設,全面提升傳統產業的運行效率和競爭力。
在數字化治理方面,我們要吸取歐盟“懲罰性”監管阻礙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的教訓,把握好維護安全和促進創新的平衡。一方面,積極完善數字經濟發展和反壟斷、反不當競爭相關政策法規,劃定平臺經濟數字經濟發展的剛性底線;另一方面,創新平臺經濟、數據保護的治理方式,通過監管的數字化、科技化應對數字化挑戰,打開平臺經濟數字經濟發展的柔性邊界,全面釋放數字化的動力。
“對于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而言,數字化轉型的難點是如何破解‘成本支出大、收益不確定、人才積累少’的三難問題。”沈建光認為,具體而言,一是數字化的投入成本大但收益不確定,二是數字投入周期長但中小企業生命周期短,三是數字化轉型人才要求高但中小企業人才缺乏。
促進不同產業鏈融合發展,延鏈成網
在沈建光看來,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效率和韌性,提升各大產業的數字化、智能化和高端化水平,是加快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有助于促進各大產業融合發展,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
“我們需暢通供應鏈上下游對接,提升供應鏈效率。通過有效組織和連接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不斷優化生產、流通、消費環節的高效銜接,引導上游企業更柔性地按需生產和精準定制,更廣泛的協同整合。”
“因此,要促進不同產業鏈融合發展,延鏈成網。”沈建光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其背后就是要深化不同產業之間業務關聯、鏈條延伸、技術滲透,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效率。
“其中,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一些新型實體企業已成為眾多產業鏈供應鏈的‘鏈長’,應抓住新型實體企業這個牛鼻子,打造連接用戶、企業等多方主體的多產業鏈供應鏈生態,有效促進各個產業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的高效銜接。”
他建議,發揮大型企業帶動作用,促進大中小企業融合發展。從主體來看,產業鏈供應鏈的短板在廣大的中小微企業中。
市場監管總局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8月底,全國登記在冊的市場主體達1.63億戶,其中企業5100多萬戶,絕大部分為中小企業,個體工商戶多達1.09億戶。
在他看來,當前很多大型企業、平臺企業通過業務對接、技術賦能、金融服務等,與廣大中小微企業結成了“發展共同體”,未來中小微企業紓困發展政策,應更加注重激發大型企業的帶動作用,促進大中小企業融合發展。